今年的作文该如何分析,如何写作呢?对此,江苏省苏州中学语文教师闵文认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与“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这两句话引出的是“创新”这个话题,侧重点在与创新,这是最佳立意。如果学生就“话的长短”来写作,很明显不是最佳立意。
在谈到高考作文命题习惯时,闵文认为,考生要从材料中读懂立意,往往前面几句话是陪衬,后面引出的才是主旨。他用“原题猜不到、主旨逃不了,下手岁不难、高下易分晓”20个字来总结高考作文命题规律。
交汇点讯 相信不少人的朋友圈都已经被上午的江苏高考作文题给刷屏了,大家都在讨论换作自己该如何写作。那么,对于考生来说,这个题目切入点到底在哪?写作过程中又该注意什么呢?交汇点记者联系了相关专家,听听他们是如何点评的。
今年的作文题仍是材料作文,材料以俗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引出“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这一话语,进而拓展到“个性”与“创新意识”。“有话则短”,是不走寻常路、避免无谓的重复之意;“无话则长”,是在众人觉得“无话可说处”独出机杼、充分表达己见,在众人无所发现处有所发现和思考。需要注意的是,“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如果流于表面,不管有理没理都要对着干,那就不是“个性的彰显”而是另一种盲从,不是“创新意识的闪现”而是另一种重复。
材料切合考生年龄与思维实际,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考生既可以当作俗话来解读,也可以当作格言来阐释;既可以讨论年轻人所热衷的“不走寻常路”的个性彰显主题,也可以结合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的例证,总结、升华出对于创新意识的思索。材料适合写不同的体裁:可以就材料所提示的多个维度做辩证思考,写议论文;也可以选择恰当的名人故事或自己的亲身经历作铺陈生发,写记叙文;还可以抒发一些别人所未发之情,写抒情散文…
作文题的命题思路延续了江苏高考作文数年来一贯的风格,学生易于上手;材料的开放性既引领不同层次的考生各显神通,也利于考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材料本身既有内在的辩证性,又指向“个性的彰显”和“创新意识的闪现”,引导考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在此基础上发展个性和培养创新思维,对考生的人生成长有积极意义,体现了鼓励创新、彰显个性的时代特点。
光明教育讯 今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大致如下: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也有人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无话的时候也要说出自己的见解。在这个时代,是彰显个性还是提倡创新?以此为题材,写800字作文。

截至5月28日,全国有13个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江苏、北京、辽宁等更是创下近年来的新低。
据苏州日报报道,今年江苏省共有36.04万人报名参加高考,比去年减少约3.25万人,减幅为8.27%。苏州全市报名参加高考人数为25468人,比2015年减少833人,考生数占全省总数的7.1%。
考生人数持续减少 录取率会不会再创新高?
今年,来自教育部的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尚未公布。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6年高招调查报告》称,根据适龄人口统计以及在校生存量分析,未来一个阶段,高考报名人数基本探底,保持较低水平,出现一个L形状态。

高考报名人数的多少直接关系到高考录取率,相比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高考录取率不到5%,如今高考录取率高已是不争的事实。2011年以来,全国高考录取率均在70%以上。去年,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942万人,其中700万人能够最终进入大学,高校录取率达74.3%。其中本科366万人,高职(专科)334万人。
而江苏的录取率2015年达91%!苏州市2015年约有2.5万学子录取各类高等院校,高考录取率超过95%,本科录取率(不含保送、新疆班及提前单招等)再创新高,达到了75.95%。苏州全市本一上线人数5548人,上线率22.6%,;本二上线人数14167人,上线率57.72%,。苏州全市录取本科新生18641人,本科录取率达75.95%,比2014年提高2.4个百分点,高出全省近23个百分点。

在高考人数创近年新低的江苏,江苏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各高校在江苏投放的招生计划数与去年大致持平,对考生而言,录取机会将进一步增加。
升学压力并未减小 高考到底难在哪?
小编觉得,在录取率持续走高的当下,升学压力从“上大学”转变为“上好大学”。
伴随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的不断下降,录取规模的继续增加,高考录取率呈快速增长态势,2013年全国高考计划录取率为76%,创历史新高。根据教育部数据,2014年全国高考计划录取率为74.33%,2015年全国高考计划录取率为74.31%,均保持较高录取水平。
2016高考全国共招本科生374万。2016年高考招生计划公布,全国各地本科计划招生3253900人,各部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计划招生486356人。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安排本科14万人。普通高校本科总共计划招生374万人。

然而,重点大学的录取率却维持在5%左右。江苏省2015年高考人数39.3万人,而211高校招生人数为22556人,录取率仅为5.7%。
率取率走高背后,透露了青年学生怎样的价值选择?
1、留学人数增多,读大学已非成功的独木桥
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了52.37万人,同比增加6.39万人,创历史新高。根据美国开放报告数据,2014~2015年赴美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达到了124552人,较前一年增长12.7%,且首次超过同期赴美读研究生的中国留学生数量。

早年间,出国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学生一直是中国留学生占比最大的人群,然而,随着中国低龄留学人数迅猛增加,出国就读本科和中学人群占比逐渐上升,这种趋势正在发生变化。
分析认为,居民生活日渐富裕、教育观念逐渐改变等都成为出国留学人数增加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而美国则是最受中国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地。
2、 社会评价体系的多元化,高考已不是唯一的选择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信条激励着人们一次又一次地编织着大学的梦。但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开放,“一考定终身”的定律在逐年攀升的录取率和不断激化的人才需求结构性矛盾面前逐渐暗淡下来。
一项“咋看孩子高考失败”的调查显示,有92.4%参与调查的父母认为“成功的路不止高考一条”,而认为“会影响孩子就业和今后发展”的仅占7.6%。不管是出于怕孩子受到过多压力的爱护,还是真正领会了“条条大道通罗马”的真谛,中国人对高考态度的改变。
江苏高考新方案,教改的指挥棒指向何方?
1、文理不分科成趋势
北京、海南、湖南、辽宁、吉林等省份将于2017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江苏、内蒙古、安徽的高考综合改革时间定为从2018年高一新生开始执行。此外,部分省份定于2019年,目前多为西部省份。已出方案的16个省份中,改革招生批次和科目设置为重点,文理不分科成趋势。

根据江苏高考新方案框架,将实施“3+3”模式,即语数外三门必考,然后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六门学科中任选三门进行考试,并计入总分。新方案将从2018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起实施,也就是从2021年高考正式实施。
2、试图打破应试教育的模式
应试教育的弊病,几乎全社会都看出来了;而如何改变应试教育、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精英”和“草根”却难得地一致看向了高考。
高考改革最重要的影响就是给学生增加了选择权,以选择考试科目倒逼选择学习内容以及报考专业和学校。“选择性”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核心的价值需求之一,而学生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
很长时间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学、尤其是高中形成了应试色彩浓厚的教学模式,其显著特征就是教学组织围绕高考转,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考生个体目标是高考分数、学校整体目标是升学率。围绕应试教学,学校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潜在规则。事实上,高考变革恰恰是与应试教育的博弈。
结语:
许多事实证明,高考很残酷!但是,我们的高考不是“炼狱”,升入大学也并非就进入了天堂,高考不过是一场考试,大学只不过是人生的一处驿站,也并非通往罗马的必经之路。成功之路条万千,在制度寻求改革完善的进程之中,每个个体找到自己的道路才是至关重要的。
文章数据来源于苏州日报、中国教育在线、中国江苏网等媒体的公开报道。
附1977年至2015年高考人数及录取率表:
全国1977—2015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 |
时间(年) |
参加高考人数(万人) |
录取人数(万人) |
录取率(%) |
1977 |
570 |
27 |
5% |
1978 |
610 |
40.2 |
7% |
1979 |
468 |
28 |
6% |
1980 |
333 |
28 |
8% |
1981 |
259 |
28 |
11% |
1982 |
187 |
32 |
17% |
1983 |
167 |
39 |
23% |
1984 |
164 |
48 |
29% |
1985 |
176 |
62 |
35% |
1986 |
191 |
57 |
30% |
1987 |
228 |
62 |
27% |
1988 |
272 |
67 |
25% |
1989 |
266 |
60 |
23% |
1990 |
283 |
61 |
22% |
1991 |
296 |
62 |
21% |
1992 |
303 |
75 |
25% |
1993 |
286 |
98 |
34% |
1994 |
251 |
90 |
36% |
1995 |
253 |
93 |
37% |
1996 |
241 |
97 |
40% |
1997 |
278 |
100 |
36% |
1998 |
320 |
108 |
34% |
1999 |
288 |
160 |
56% |
2000 |
375 |
221 |
59% |
2001 |
454 |
268 |
59% |
2002 |
510 |
320 |
63% |
2003 |
613 |
382 |
62% |
2004 |
729 |
447 |
61% |
2005 |
877 |
504 |
57% |
2006 |
950 |
546 |
57% |
2007 |
1010 |
566 |
56% |
2008 |
1050 |
599 |
57% |
2009 |
1020 |
629 |
62% |
2010 |
946 |
657 |
69% |
2011 |
933 |
675 |
72% |
2012 |
915 |
685 |
75% |
2013 |
912 |
694 |
76% |
2014 |
939 |
698 |
74.3% |
2015 |
942 |
700 |
74.3% |